作者: 王燕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: 2025-08-11 10:46
“進了姚寨村,就是姚寨人!”這句擲地有聲的誓言,是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派駐東明縣姚寨村“第一書記”劉濤扎根鄉村的信念。自2024年1月駐村以來,他以黨建破冰、以產業強基、以文化鑄魂,讓曾經組織渙散、發展乏力的姚寨村煥發蓬勃生機。
初到姚寨村,面對村黨組織軟弱渙散、班子戰斗力薄弱的困境,劉濤深入剖析“強基村”癥結,以黨紀學習教育為抓手,在村“兩委”及黨員中開展“十種精神上的軟骨病人”專題教育,組織大家前往焦裕祿紀念館、冀魯豫邊區革命紀念館等紅色教育基地學習,讓黨員在先輩的事跡中汲取奮進力量。同時,制定《年度黨建計劃》,嚴格落實“三會一課”制度,打造了“寨韻領航”黨建品牌。
為筑牢清廉根基,劉濤組織黨員觀看警示教育片,開展“跳出姚寨看姚寨”大討論,帶領村干部赴河南孫莊村學習先進經驗。通過一系列舉措,增強了黨組織的凝聚力、戰斗力和創造力,提升了村“兩委”班子成員的政治覺悟和業務水平,昔日的“后進支部”成為鄉村振興的堅強堡壘。
“我生在沂蒙山區的農村,清楚農村的難處、農民的不易。”劉濤感慨道,如何讓姚寨村在鄉村振興中走得更穩、日子過得更紅火,是他日夜琢磨的頭等大事。
姚寨村人多地少、產業基礎薄弱,發展后勁不足。劉濤錨定產業融合發展方向,立足村北產業園優勢,擴大蛋禽養殖和雞爪脫骨加工規模,規范提升集貿市場;高標準建設900余平方米的鄉村振興車間,引進出口東南亞的無紡布手提袋企業,為30余名村民提供就業崗位,每年為村集體增收5萬元;創新打造集貿市場、休閑廣場、避難場所“三合一”綜合體,激活村域經濟。
村民的幸福感來自腳下堅實的道路與夜晚溫暖的光。200余盞新裝的太陽能路燈照亮村莊角落;327國道沿線改造,暢通了交通;2600余米水泥生產路貫通田間地頭,極大地方便了村民出行……基礎設施的改善,不僅讓村容村貌煥然一新,更優化了姚寨村的營商環境,促進了駐村企業穩健發展,帶動了400余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,村集體經濟收入穩步增長。
鄉村振興,既要塑形,又要鑄魂。劉濤深入挖掘鄉土文化資源,組建青年舞蹈隊,每年舉辦春節聯歡會、戲曲大舞臺等活動,豐富村民文化生活。同時,他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陣地,開展“寨韻領航 青春綻放”讀書演講會、村企聯誼會等活動,促進文化融合。針對陳規陋習,他牽頭制定《移風易俗倡議書》,積極倡導現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,通過完善村規民約,評選“好媳婦”“好婆婆”等先進典型,有效遏制了紅白喜事大操大辦、高價彩禮等陋習,推動形成文明鄉風。如今的姚寨村,鄰里和睦、民風淳樸,處處洋溢著新風正氣。
駐村一年多來,劉濤的身影早已融入姚寨村的田野巷陌。皮膚曬得黝黑,皺紋悄然增多,但看到村莊的變化,他的笑容總是格外欣慰。如今,黨群服務中心里便民設施一應俱全,鄉村振興車間內機器轟鳴,村民臉上綻放著笑容……這一幕幕,都是他踐行“心在姚寨、情系姚寨、干在姚寨”誓言的生動寫照。
“我會繼續扎根姚寨,和鄉親們一起把家園建設得更宜居、更興旺、更富足。”展望未來,劉濤話語堅定。他正著眼村莊長遠發展,全力推進牡丹、芍藥種植土地流轉工作,為鄉村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源頭活水。
記者 王燕